几代学人勤耕耘百年老校铸辉煌
——写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百年华诞之际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已有百年历史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大的雪松,古老的建筑,见证着学院悠久的历史;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干净整洁的校园,显示着学院蓬勃发展的今天。
百年老校,百年积淀;世纪耕耘,青春无限。
——建校清朝,育才民国,前贤缔造,多变维艰。
回首百年,历史仿佛就在昨天。1907年(清光绪33年),在兰州城关萃英门兰州举院东南角衡鑑堂所在地(今西关十字省化工机械厂内),由兰州道彭英甲老人创建的“农林学堂”成立,后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这就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最前身。
新建的学堂,堂舍、操场占地7413平方米,试验场占地51666平方米。当年招收农科学生30名,1908年招收林科学生17名,1911年两班学生同时毕业。1913年停办。1917年在原址复办,改名为“甘肃省甲种农业学校”,校园面积52亩,校舍126间。1924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学校”,1926年秋又奉省教育厅
令,改名为“甘肃省立职业学校农科”,原设立的农本科、林本科停止招生。1927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职业学校”,1929年改名为“甘肃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931年增设三年制高级农科。
1932年-1947年,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校长由北平大学农学院毕业的王尔甫校长担任。王校长在任期间,为改善办学条件,建议更换校址。1934年经省长朱少良首肯,在兰州市城南郊区牟家庄与何家庄之间购买土地200亩,新建教室、宿舍和教工社会宿舍260间,农林场84亩。1932年,王校长带领学生在兰州首先引种西红柿,1936年教学生产实习酿造葡萄酒成功。
1938年,兰州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学生被疏散到榆中兴隆山的各庙宇继续上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来兴隆山考察时,为王校长的办学精神所感动,欣然题字:“王文卿先生:孝悌先名业,耕桑四海心。”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援华抗日空军招待所建在校内。1942年,搬去兴隆山的各班迁回兰州。1945年增设五年一贯制高级畜牧科。清、民两个时期,学校共培养学生1145人。
——解放后,重获新生,曲折发展,教学科研谱新篇。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中共党员王法尧受军管会委托,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接管当时的“甘肃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0月11日,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任王法尧为代理校长。古老的学校重获新生。
1952年,学校定名为“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当年学校第一次通了电,师生员工从此用上了明亮的电灯。1954年,因修建兰州铁路局和铁路设计院,学校迁入段家滩新址。1956年5月,学校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农业学校,次年成立“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培训在职干部,省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马培芳就是当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1960年5月,经省委批准成立“兰州农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学校先进典型”和全国八所重点农业中专之一。这期间的1951年,学校在全省最早选育出大叶菠菜新品种,至今仍是兰州市主栽品种;1958年,首次截引黄河水,空运长江鱼种人工养殖成功,并在兰州最先引种无籽壳南瓜成功。
1962年,学校因国家经济困难,奉命停办,动员学生回家,教职工精减,只留一名副校长主持学校及党支部工作。1964年恢复招生,增设农业会计专业。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在校师生停课“闹革命”。1969年,学校奉命由兰州下迁清水县,更名为“甘肃省清水县农业学校”。1973年,更名为“甘肃省清水农校”。1975年,省委决定成立“天水农学院”。
1979年,省政府决定,在原兰州农校校址成立了“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收回了被占用的部分校舍10000平方米,试验地20多亩。就在这一时期,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其中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入选甘肃省跨世纪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杨俊海研究员,就是其中一员。他1981年农学专业毕业留校一直参加育种工作,现任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所长。
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由清水迁回兰州,与“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合并,恢复“兰州农业学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省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1992年,学校在榆中县和平镇征购土地180亩建成教学实验农场,是年被农业部评为“B类一级学校”。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换届,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狠抓基础建设,百年老校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
——新世纪,改建升格,转化提升,百年老校焕新颜。
2004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改建升格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甘肃省农牧厅。学院被农业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特种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单位,全国高校英语考试培训点和信息技术培训点。学院还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示范学校。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筹措资金2000万元,建设了学生公寓楼、教学实验大楼,新建了3个多媒体教室、1个语音室和7个实训中心25个专业实验室,建成校园网和会计模拟实验室,改善了学院硬件设施,美化了校园环境,学院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学院占地282亩(有教学实习农场180亩),校内外实训基地26处,校舍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8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副教授46名,讲师53名,省级骨干教师5名,外聘客座教授9名,硕士25名,有2名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学院现设7个行政处室和农业技术系、园林工程系、畜牧兽医系、食品加工系、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7个教学单位,一个作物育种研究所,并有校外实习基地16处。现开设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设施农业技术、特种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及应用、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牧兽医、经济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纪与代理、营销与策划、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21个学科专业。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也有职业资格及农民创业培训和短期培训。
知名教授辛勤耕耘,优秀学子名满天下。在100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了16000多名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担任地、厅级以上行政职务者有50余人,正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教授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高级技术专家及县处级职务者580余人,为甘肃及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祥椿,全国著名作物育种专家。这位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江南学子,刚一毕业就来到大西北,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呆就是近半个世纪。他教书育人,潜心科研,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在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他主持育成了适于不同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26个,种植面积占全省冬小麦总播面积的40%以上。育成的天亚2号、天亚4号和天亚5号等亚麻系列新品种,在丰产性、适应性和高抗枯萎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全省和全国大面积推广。近10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2000年被评为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
魏公河,1981年毕业于兰州农校果树蔬菜专业,现任白银市科技局局长兼市科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1981年以来,他向当地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50多项、新品种200多个,在全省第一个成功引进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并在全市乃至全省大面积推广。他主持和参与的科研、科技推广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达12项。2004年8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同时他还被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白银区“十佳人民公仆”等光荣称号。
……
万千学子,不胜枚举。他们的贡献,惠及陇原大地,造富广大群众。他们还在农业科技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全省和全国之最”:1980年,育成我国第一个适应性广、高产油麻兼用型亚麻品种“天亚2号”,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1995年,育成的高抗枯萎病亚麻品种“天亚5号”,推广面积达399.06万亩,居全国亚麻品种第一位。育成国内第一个对条锈病具有高温抗性的小麦品种“兰天1号”。首先育成国内慢条锈小麦品种“兰天12号”。
……
“学院的科技成果在全国职业类院校首屈一指!”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所长杨俊海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院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特别是建国以来,学院共育成小麦、亚麻等农作物新品种40多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小麦、亚麻新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600万公顷,新增经济效益21亿元左右。
由于重视服务“三农”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多年来,学院的毕业生一直很受欢迎,就业率年年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近两年,学院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可以用一个‘热’字来形容。”学院招生就业处主任刘吉宁告诉记者,今年3月以来,用人单位纷纷打电话联系要人,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2006年12月,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正式讨论通过了“兴百年老校、办特色学院、育品牌人才、谱职教新篇”的办学思想、“厚德强能、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及“博爱、正义、笃学、求实”的校训。
其实,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还是校训,都是积蓄百年之后的一种总结,也是面向来未的一种秉承。所有这些,都通过学院的“五大办学特色”得到集中体现。
——坚持服务“三农”。
“服务‘三农’是学院的灵魂。”这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领导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告诉记者,100年来,学院一直坚守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一办学的基本特色不动摇,在这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之路的同时,仍然秉承着服务“三农”这一根本。
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近年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走遍了12个市(州)56个县(区),为8000余名农民提供了技术咨询,培训农民3400余名,赠发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手册等各类资料16000余份。学院先后被省上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以来,学院在省农牧厅的支持下,率先在全省开展“新型创业农民”培训。学院先后在会宁、通渭、静宁、高台等8个县(区)开展“新型创业农民”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学院又作出项目安排,将在会宁等地培训创业型农民400人。
——坚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敏骞有一个公开发表的精彩的“舞台理论”。他说,农业舞台就如戏曲舞台。农业大学培养三类人才,一是“编剧”——农科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剧本就是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二是“导演”——农业行政管理人员,三是“伴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职院校也培养三类人才,一是“伴奏”(同上),二是戏班子中的班长、主角(经营者、技术骨干),三是一般演员(农业技术工人)。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我们并不缺‘编剧’、‘导演’和‘伴奏’,而缺的是戏班子中的班长和演员,特别缺的是‘名角’。”李敏骞说,这就要求农职院校加快对农业舞台上戏班班长和“主角演员”的培养,通过学历型职业教育,让大批农职院校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成为有技能、有素质、有创新的“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民”,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基于此,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毕业生创业扶持,在提高学生技能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坚持“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
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访,师生们谈得最多的是“五大素质”和“五大技能”。学院领导说,抓住了技能和素质培养,就抓住了职业教育的要害和关键。
“五大素质”,即:“先公后私、乐于奉献,勤学苦练、志存高远,心胸开阔、敬业负责,遵纪守法、习惯良好,创新进取、百折不挠”。
“五大技能”,即:“过硬的写作、口头表达与沟通技能,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基础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核心技能,过硬的技术创新技能”。
记者发现,“五大素质”和“五大技能”都很“实”,“点”到人的素质和技能培养的“根本”上。对此,学院将“五大素质”用五个词高度概括,即:“爱心、理想、责任、规矩、创新”。
“五大素质和五大技能的内涵很丰富,使我深受影响和启发。”经济管理系电算会计专业学生马晓丽告诉记者,通过几年的培养,她自己有很多收获和改变,特别是增强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勇于竞争的意识。“以后出去找工作不怕了!”
——坚持“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
在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公楼一楼大厅上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院党委书记李魁告诉记者,多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和职工服务育人”的优良传统。全体教师、干部和职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敬业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近年来,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办学目标,积极开展“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着力培养具有涵养品格、陶冶情操、崇尚科学、注重实践和凝结学院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院报、网站、报栏、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近两年,新发展教职工党员22名,学生党员40多名,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师生利益无小事。”李书记告诉记者,教职员工对学生教育得好不好,管理得好不好,服务得好不好,做人和办事是不是公平、公正,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
——坚持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学院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近百年来,学院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先后育成清山、清农、兰天系列冬小麦品种40多个,天亚系列胡麻品种12个,推广面积9000多万亩。学院教师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20种,有7个研究项目分别获得省上的农业科技进步奖或农牧渔业丰收奖。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专业授课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实施“订单式”培养,目前学院已与全国30多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科研项目和课题倾斜,鼓励教师不断创新科研新成果,在服务和推动“三农”事业中,促进学院不断向前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展望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发展,全体学院师生员工激情满怀,信心百倍。通过百年积淀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步入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学院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